1 頁 (共 1 頁)

[分享] 好文章 - 旅行的意義

發表於 : 週日 5月 13, 2007 11:31 pm
wilson
http://edenblog.eden.org.tw/index.php?o ... 2&blogId=1

:D
2005年某天晚上,我曾經試著寫自己的遺書。

 那是我獨自單車環島的前一晚,我在床上翻來覆去無法成眠;不要說單車遠遊,我甚至從來沒有一個人旅行過。我其實會害怕,前幾天還夢到自己在蘇花公路上發 生車禍,反正失眠,所以我決定爬起來寫「如果回不來要交待的事」。但仔細想想不過是一個人出去騎騎車,幹嘛搞得這麼壯烈?於是我把紙揉成團丟進垃圾筒,慢 慢進入夢鄉。

 14天後,這個島嶼有了一條我用汗水滴出的路徑,它翻過山嶺、越過小溪、穿過都市叢林,然後、然後它通往那裡呢?其實說真的,我不知道。

 很多故事裡都說,經歷了一次冒險後,他從此變得勇敢、一帆風順……。但我的故事卻不是這樣,我繞了一圈回來之後,反而是我最低潮的1年。我離開了新聞界,到一家出版社工作,卻證明是一次失敗的轉型,我從來沒有覺得那麼挫折。

 原來不只恆春有落山風,人生也有。

 我曾在恆春被落山風吹到翻車,在獨自騎車的過程中,說我不覺得累、不覺得孤單寂寞是騙人的,但我這樣告訴自己:「想回去?當然沒問題,給我用腳踏車衝 啊!」其實就算騎完也沒有什麼了不起,一定還有人在心底認為我頭殼壞去。但這跟其他人沒有關係,這是我的選擇、和我自己的單挑,我心甘情願接受旅程的各種 部份。

 來到伊甸也是我的選擇,現在薪水比我大學剛畢業第一份工作還低。但我願意相信,伊甸肯投入更多在部落格……等網路的新式溝通,試著創造一個自有媒體的過程,以及網路公益行銷的部份,不但給了學新聞的我發揮空間,也會帶給我成長與感動。

 我明白,在人生的旅行裡,我是命中註定會一再被拋回寒流來襲的蘇花公路的;在這裡,我還是會在大雨中發抖、恐懼地看著落石、砂石車和黑暗沒有盡頭的隧道,然後產生強烈的自我懷疑。我也會在狂風裡反覆摔車,承受單人單騎的巨大無聊。

 我只希望我下次軟弱時,能夠想起自己曾經有在寒流來襲時,還是跨上鐵馬走蘇花的小小勇氣。能夠想起自己摔車後罵罵三字經再爬起來的漫不在乎。能夠想起堅 持上坡絕不牽車,騎到像虐待自己的一點點堅持。就算我這個人就是會不斷意志消沈沒有自信又想逃避,但我也要不停地鼓起勇氣,不斷忍受無聊,不斷再堅持下 去。

 能寫下這篇後記,就是我旅行的意義。

發表於 : 週三 5月 16, 2007 9:30 pm
Leon
發自內心深處的 就是好文章

發表於 : 週二 6月 12, 2007 3:16 pm
Lydia
http://www.ylib.com/class/talkout/TalkS ... req&no=834


主題:觀看他人旅行



「旅行是一種滌洗,是一種探索。」─楊牧

曾有一段時期,我嚮往邊疆的浩瀚廣袤,渴望成為一個開拓邊疆,探索異族文化的人。雖不一定豪壯,卻帶著點蒼涼,我覺得自己應能適應那種寂寥的文化與景緻。不過年紀漸長才發現,開拓邊疆可沒想像那麼容易,在浩瀚的曠野旅行也沒那麼浪漫。決心與毅力不足,缺乏適當的預備,甚至沒有晃蕩的精神,都會讓計畫無以為繼。還好我覺醒的早,知道自己不是這塊料。

然而旅行之趣,不需我多費唇舌,它常讓我跳脫封閉黯淡的井底。這些年來,旅行有時出於公務,有時是休閒,不一定為尋幽探密,或什麼偉大的風景,反正遠離本位,脫開習性的單調,就讓我感到滿足。打從機場我就開始融入風景,候機室的熙嚷紛然反而使我寧靜。在飛機上進餐、喝咖啡、讀書、紀錄,都別有一番風味。其實那些東西並不真的美味,機位狹仄讓人不適,飛行震盪起伏也難以入睡,但飛機上提供了一種特殊情緒,讓我能集中思緒,閱讀往常無法攻克的書籍,紀錄書寫旅程來回的感受。

小時候我最愛火車上的排骨便當,那種在風景行進中吃便當的滋味,至今難忘。台鐵的排骨便當讓人難忘,主要還不是味道,而是那種新鮮,遠離家園,期待遠方的旅程,沿途時時變換的風景,今天還加上了懷舊的氣氛,讓排骨滋味更難以忘懷。 

直到最近閱讀他人旅行的經驗,才發現早有人具備相同的經驗,而且他們的敘述準確,表達也更深邃。正如迪波頓(Alain de Botton)在他《旅行的藝術》(The Art of Travel)裡所言:「旅程是思想的促成者。運行中的飛機、船或火車,最容易引發我們心靈內在的對話。…藉由景物的流動,內省和反思反而比較可能留駐,不會一下子就溜走了。」,「在所有交通運輸的模式中,火車也許是對思考最有利的一種,因為作火車所看到的景觀不像乘船或搭飛機那樣單調,速度不至於慢得令人生氣,也不至於太快,讓我們仍能分辨窗外的景物。」

從迪波頓的引介,我們見識各方名家旅行的經驗與心態,有的似曾相識,有的創意獨具,有的完全超乎想像之外。這本書和他所著的《哲學的慰藉》(The Consolation of Philosophy)風格相同,前書說明哲學不光為著抽象的思辯,也能應用於人生各種不幸的處境。《旅行的藝術》同樣展現作者巧思,他搬出歷史上著名的作家、藝術家與旅行者,讓他們擔任導遊,把自己的旅程和大師們的經驗交織起來。細緻講述旅遊的講究與美學功能:從對旅行的期待與動機,到風景與藝術的關係,逐一闡述,旅行在他穿針引線的導引下,成為一門精湛的藝術。

由書中我們得窺,法國詩人波特萊爾一生對旅人交通來往的場所情有獨鍾:港口、碼頭、火車站、船及旅館房間等等。這些暫時的住處,對他而言更像歸宿,更讓他覺得安息。當他覺得世界變得單調,便出發動身,前往遠方。普羅旺斯的景物、色澤經由梵谷的描繪,開啟了旅者的心境與視野,當日他所展現的觀點被視為怪誕、扭曲,但如今他畫布底下的麥田、絲柏與星空,都成了旅遊考究的觀看之道。

William Wordsworth以詩人之腳漫步湖區(Lake District),迪波頓透露他一生大概走了十七萬五千到十八萬英里。這些漫步讓他留下許多田園風味的詩章,但當時評論家的風評卻不理想。但隨英國人口逐漸集中城市(1850年已達50%,二十世紀初達到75%),他留下的信息讓人日漸珍惜。迪波頓說:「1850年,Wordsworth以八十高齡辭別人世,重要的評論幾乎向華滋華斯一面倒,認為的確有必要定期走訪自然,這是城市生活的解毒劑。」

書中提到羅斯金(John Ruskin),他特別教導我們鑑賞風景之道,如何藉由素描,欣賞風景之美,定住山水景物感動的時刻,藉此培養品味,發展審美。Ruskin也鼓勵我們在旅程中寫作,藉由書寫「用文字作畫」,留存美的印象。他提到我們對風景天氣的描寫貧乏,並非我們沒有文筆,而是懶惰。的確,藝術天賦雖有不同,但觀察的細微、深入卻有賴後天培養。Ruskin的說法深得我心。

很多時刻我都認為,風景乃心情的反照。心情調適不足或不對,可能會讓大峽谷壯闊雄偉之景,成為流水帳般乏味,或走馬看花的平淡。心情舒敞開闊,想像充足,即使平凡單調如斗室,也可能成為宜人美景,這種經驗也許大家都有。迪波頓在書的卷末《賦歸》裡,比較了兩種層次的旅行,精采之處令人讚嘆。當然兩種旅行都富有創意,前例可算為「壯遊」(grand tour)的一種,不是人人得以迄及;後面一類雖然人人皆可進行,但心智文筆所需之鍛鍊,豐富想像之豐厚,不見得少於前者。

他所列舉的這兩種旅行,一是大費周章,由德國人洪博(Alexander von Humboldt)代表;另一種是超級袖珍,由法國人德梅斯特(Xavier de Maistre)代表。前面的旅程費時多年,價錢昂貴,路途艱辛,他遍行南美,日後完成了《新大陸赤道地區之旅》。後面這趟,費時不多,價錢便宜,就在自家進行,結果他完成了一本遊記,名喚《斗室之旅》。這位老兄對此深覺滿意,日後又舊地重遊,完成了另一本叫《斗室夜遊》。讀到這裡,你只能自嘆弗如:「乖乖,真能掰呀!」。

旅行需要鍛鍊學習,就像畫畫寫作一樣,沒有人天生就是高手。雖然有人天賦較高,但天生玩家,不一定都能玩出道道。後天的培養還是比較重要,如果我們能學學前述那位法國人,讓斗室成為景點,也是不錯。或者像妹尾河童,平易近人,卻能見常人所未見。我們雖比不上他,但他觀看事物的眼力,值得copy。

河童先生的旅行充滿驚奇,這從他的畫中顯露無遺。雖然好奇心人人皆有,但像他那樣細密認真,精細縝密的的確不多。正因如此,他旅途中才會充滿各類奇異的發現。就好像他筆下的各國補鼠籠,一經比較巧思立現,因為他的觀察超乎常人,即使極其平凡的事物,透過他的眼和筆,也能現出有趣的地方。

他也披露,因他素描的產品,讓他遭遇韓國與蘇聯警察的逮捕。當然這都是陳年往事,說明這兩個國家曾有過封閉獨裁的年代,也表明他的觀察不同凡響,讓人誤認他是刺探軍情的間諜。也許今天人人旅行,皆攜帶快速準確的數位相機,能隨時紀錄所見,但相機雖能寫真,卻不能鍛鍊準確而富於創意的觀察。因為節奏太快,且便利隨興,反使我們的官能遲鈍,觀察退化。我們享受便利卻學會偷懶,失去了直覺應具備的美感。


還有一種旅行可能不少人有經驗,我覺得最自由隨興,有點嬉皮方式(或者就像嬉皮),不那麼在乎食衣住行,雖非完全放浪,也非全無節制。既是遊山玩水,卻不乏冒險患難的精神,雖有探索,但也沒夾著什麼巨大的企圖或目標。相當自助,但沒有同伴也麻煩,可算是種「散漫的旅行」,如舒國治所言。

在他所著《理想的下午》裡,舒國治認為這種背包族(backpacking)的旅行,是他心目中所謂的「旅行」。他們邊走邊看、隨遇而安,「哪裡有牆有樹便往哪裡靠,有平地就往哪裡生,牛仔褲的臀部那塊總是磨的發白。」舒國治甚至說:「最令我羨慕的,是他們漫漫而遊,即使不在精采之地,卻耗著待著,往下混著,說什麼也不回家。這是人生中最寶貴也最美好的一段迷糊時光,沒啥目標,沒啥敦促,沒啥非得要怎麼樣。」

這種閒雲野鶴式的漫遊,對我來說是相當奢侈。正因他散漫隨興,讓他看不慣台灣人旅遊的心態,當然他評論的年代已經過去。他認為台灣人照料自己過於細膩,怕弄髒自己。台灣人雖出門遠遊,卻把他們心中的嬌弱帶出遠門。表面看是探險,但背包裡卻裝著泡麵、電湯匙、口香糖等7-11「隨可買備又令他深感家暖心安之物」。也許如今台灣人出門遠遊,舊習未除。


另有一種,則是我閱讀的旅行經驗中,最富詩意,也最需想像的深度。楊牧在《一首詩的完成》中提及此事,他寫信給一位年輕憤怒的詩人,嘗試理解一位女作家詬病年輕人旅行輕率,提出他心目中「壯遊」的藍圖:「我想她的意思是說,年輕人出門旅行不應該純粹是為了休閑遊樂,必須帶著嚴肅的尋覓著什麼,嘗試著什麼的心情,帶著探索的甚至冒險的心情,到深山大澤中,到遙遠的國度,以一種學習觀察的誠意去體會,在那陌生的世界裡,無論洪荒山水,遠古的遺跡,或當代熙嚷的另一文化社會裡小小的市集、街道、碼頭、車站,去吸取知識點滴,用以榮養關懷與想像,使自己能在成長的過程裡正確地把握到豐富的人生素材,充實地理和歷史的資訊,從而落筆創作或面對其他生存活動時,有一份更開闊廣泛的覆按。」

由是詩人害怕團體出遊,不著迷於人所樂道的風景名勝,卻喜愛隻身探索,轉入那些不相識的世界,雖無人交談,也不必「附和群眾以讚嘆」,因為他害怕眾人的喧嘩,會謀殺他寧靜的想像。所以楊牧稱旅行為一種滌洗,一種探索。看起來似乎不近人情,也顯得傲慢。但正因如此,旅行對詩人才能達到滌洗功能,成為詩意的探索。


讀別人的旅行,雖是紙上談兵,但好處就是引發我們出外的渴望。當然,遊記或旅遊指南也會造成障礙,我們用書上的內容對照實景,結果卻造成失望,因為實景沒有別人筆下精采。這是憾事,但不能全怪別人,因為旅行除了實地探測,還得有想像力,還得有經受訓練的眼力。也許明年,我們能再度出發遠行,無論財力金錢充足與否,也許我們需要睿智的嚮導,激發官能、策勵想像、儲備思緒、專注觀察,以筆以畫以鏡頭,細心刻畫、紀錄旅行的起伏與見聞。也許有天,我們的行動也能充滿好奇、想像與精湛,就像他人筆下的旅程。


旅行的藝術
作者:艾倫‧迪波頓
先覺出版

河童旅行素描本
作者:妹尾河童
遠流出版

理想的下午
作者:舒國治
遠流出版

一首詩的完成
作者:楊牧
洪範出版



本文 寫: 「最令我羨慕的,是他們漫漫而遊,即使不在精采之地,卻耗著待著,往下混著,說什麼也不回家。這是人生中最寶貴也最美好的一段迷糊時光,沒啥目標,沒啥敦促,沒啥非得要怎麼樣。」
本文 寫:也許我們需要睿智的嚮導,激發官能、策勵想像、儲備思緒、專注觀察,以筆以畫以鏡頭,細心刻畫、紀錄旅行的起伏與見聞。
本文 寫:楊牧在《一首詩的完成》中.....提出他心目中「壯遊」的藍圖:「我想她的意思是說,年輕人出門旅行不應該純粹是為了休閑遊樂,必須帶著嚴肅的尋覓著什麼,嘗試著什麼的心情,帶著探索的甚至冒險的心情,到深山大澤中,到遙遠的國度,以一種學習觀察的誠意去體會,在那陌生的世界裡,無論洪荒山水,遠古的遺跡,或當代熙嚷的另一文化社會裡小小的市集、街道、碼頭、車站,去吸取知識點滴,用以榮養關懷與想像,使自己能在成長的過程裡正確地把握到豐富的人生素材,充實地理和歷史的資訊,從而落筆創作或面對其他生存活動時,有一份更開闊廣泛的覆按。」
:wink: :P :D

Lydia